听到黎汉明的问题,余介揾与黎兆勋尴尬的相视了一眼后回道:“回明王,匠人倒是招募了不少,就是黎公子用的方法有些不好看。”
“只要人招来了就行,你们管他方法好不好看呢。”说是这么说,不过黎汉明还是好奇的问了一句:“他难道去绑来的不成?”
黎兆勋闻言尴尬一笑后回道:“回明王,我二哥说对待匠人没必要像对待那些学子那样文绉绉的,只要看上的,直接让人绑了来就是。”
其实春秋战国时期,百家争鸣,孔子亦不轻视各类凭手艺吃饭的人,他说:“富而可求也,虽执鞭之士,吾亦为之。如不可求,从吾所好。”而且工匠的社会地位并不低,如大家所熟知的中国建筑业以及木匠的鼻祖鲁班,凭自己的技艺做到了楚国的大夫。
墨子少年时期做过牧童,学过木工,像是一位工匠界的行业领袖。大批的手工业者和下层认识追随墨子,随后逐步形成了墨家学派,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。
齐国的管仲提出著名的“四民分工论”,即“士农工商”四种身份的人分开居住,分别培养,使自得技艺臻于完美。
对于工匠,他的建议是:让手工业者聚集在一起居住,观察四季不同的需求,辨别器用质量的精粗美丑,估量它们的用途,选用材料时要比较其中的好坏并使其恰到好处。
从汉朝开始,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,工匠社会地位大倒退。作为可以和儒家抗衡的墨家从汉代开始衰弱,墨家的衰弱也伴随着工匠深灰地位的大倒退。
匠人在汉代及以后的不管那个朝代,身份地位都很低下,这里除了黎汉明这个现代人重视他们外,哪怕就是匠人出身的余介揾也不会高看他们一眼。
科举制度对有限的促进社会平等,阶层流动起到很好地作用,使平民子弟能够进入到国家的管理层。
可在另一方面却使古代中国付出了代价,其中包括制造业技术进展缓慢,有些领域甚至出现了倒退。社会上的聪明人都想着去读书,应考,当官。而去做工匠的,往往是被生活所迫的贫寒子弟。
而一个能工巧匠如果凭手艺过上了不错的生活,手头宽裕了,他想到的一定是让儿子去读圣贤书,参加科举,脱离工匠阶层而做官。
于是,整个工匠阶层都是没受过什么教育甚至大字不识几个的体力劳动者,工艺的好坏完全依靠工匠的精神和敬业态度。
这也就解释了中国古代没有从工艺迈进工程技术科学的门槛的原因。
中国古代在工程技术领域确实相对同时期的其他国家水平高,但这些成就都是建立在工匠的经验之上的,没有从科学层面进行总结、归纳。纯靠经验再往上走,很快就到了天花板,不可能有大的突破。
要想发展工业,黎汉民唯有提升工匠的地位才行,不过这件事只能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去做,不然步子太大容易扯着蛋,倒是不但匠人的地位没提升上去,还会引来其他人的反对。
想到这儿,黎汉明索性不再继续这个话题,转而问道:“玻璃匠人也找来了?”
“回明王,早在五月中旬就找来了,后面陆陆续续的又找来了几个。”黎兆勋闻言连忙回道。
黎汉明闻言点了点头,道:“走,过去看看。”
他烧玻璃倒不纯粹是为了赚钱之类的,黎汉明烧玻璃的目的主要是用来制作烧杯、量筒、试管等化学仪器,西方化学已经发展起来了,他这里也不能落后太多。
&nb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-->> 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(第1页/共3页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