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罢新丁训练,又到金老的试验场走了一遭,天色已近黄昏。
杨庄主让人准备了酒菜为两位兄弟接风,参加的人不多,除了庄主三兄弟,只有老管家、张先生、杨先生、金老和杨康作陪。
乡野间的土豪也没什么太精致的菜肴,都是乡间常见的鸡鱼羊肉之类,酒水自然要喝自家白酒。
杨家的白酒初步量产,还没搞出太多的名堂来,只是按照酒精度粗略地勾兑成高度、中度、低度三个类型,至于后世那些繁复的香型种类,工匠们暂时还没有那个水平酿造。
所以在杨炳看来口感方面还有待提高,杨炳作为山东人酒量还不错,品酒的本事也有些,酿酒的法子却只知道个皮毛,只好让匠人们慢慢摸索。
工匠们曾想在白酒中加入少量糖霜来改善口味,但杨炳记得后世对这种做法是严格禁止的,虽然不知道原因,也就没主动进行,但也没有阻止,只让他们少量地勾兑些作为尝试。
至于给这酒命名却是费了些周章,杨炳本来要给这酒取名‘五粮液’,顾名思义是用五种粮食酿造而成。
但被大伙儿否决了,因为他们认为经商要讲诚信,这酒分明就是粗粮酿造而得,哪来的五种粮食,不能编瞎话欺骗消费者。
让杨炳颇感汗颜之余,也很疑惑,这些地主老财思想觉悟这么高吗?
后来还是杨先生给取了个名字叫做‘赤泉佳酿’,用以纪念杨家先祖受封大汉赤泉侯的往事,才得到了大家的认可。
虽然大伙喝的是中度的‘赤泉佳酿’,但对大家来说劲头还是有点大,酒未过三巡,大伙就都已经有了醉意,开始捉对厮杀,面红耳赤地开始吹牛聊天。
杨康年幼,庄主父亲不让他喝酒,听这些长辈们长篇大论的啰嗦,心中无聊至极,于是在脑海中呼唤杨炳,想让他出来顶缸,可是形势逆转,杨炳不再呼之即来,好半天才将他召唤出来。
杨炳正在修炼那不闻不问的功夫,无端被他惊动,没有好气的说道:“你骚扰我干什么?”
杨康在脑海中说道:“太无聊啦!你出来顶一会行不?”
杨炳简洁果断地说道:“不行!”
杨康哀求道:“听他们吹牛太没意思了!”
杨炳道:“都是你们家的人,我凑什么热闹!”
言罢便消失得无影无踪。
杨康暗道:“能耐见长呀!这大消失术是本少爷的专利呀!这么快就学会啦!”
既然找人顶缸不成,只好听之任之,还好经过一段毫无营养的商务互吹之后,大家开始聊起了二位庄主在外的见闻,这才让杨康感觉不那么难熬。
只听杨先生对杨松说道:“二哥你这次走的还是老路吧?”
杨松道:“嗯,先在苏州洋中的小岛交割了私盐,然后到临安府交割了其它货物,采买了宋国的货物去的倭国,之后带着倭货去高丽,然后回山东,基本上沿着清水洋、黄水洋和黑水样兜了个圈子。”
杨康年幼,对家里的生意了解得不多,听到自家竟然还卖私盐,好奇之心顿起,问道:“咱们还往南面卖盐?”
张先生笑道:“你有所不知,南边宋国盐政严苛,盐价腾贵,金国朝廷执政粗疏,私盐倒是容易弄到!”
杨庄主不理会杨康,对杨松问道:“这趟还算顺利吧?”
杨松答道:“还算顺利,咱们每次出海都是和几家在海上讨生活的家族结伴而行,虽然遇到了些海盗,但都是有惊无险。”
杨松虽然说得轻巧,但大家知道,在这个时代出海谋生相当艰难,海贸利润虽大,但风险更大,所得利润都是用性命换来的。
此时在海上讨生活的人不少,南宋海贸繁盛,出海之人更多。
此时的海域还没有确定的名称,时人以海水颜色不同,故而只笼统地以黄水洋、青水洋、黑水洋称呼。
山东靠海,自古就不乏出海之人,尤其是靖康、正隆之后,山东百姓失地者众多,造船出海者愈众,这些出海谋生者亦商亦盗,其实也无法明确区分。
老管家说道:“咱们提炼糖霜,需要大量的粗糖,下次去要多买些回来呀!”
杨康随口说道:“在那边就近办个作坊多好!”
老管家对家里的秘法看得极严,说道:“那怎么行!这制糖的秘法绝不能出庄!”
杨松道:“可以在那边买些地种植甘蔗,加工成粗糖后运回来。”
老管家问道:“这倒是个办法,就是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-->> 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(第1页/共3页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