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在丁谓信心满满的催促着王曾赶快下笔的时候,他却没有发现,对面的王曾早已经是眉头紧锁。
略微踌躇了片刻之后,王曾甚至直接搁下了手中的毫笔,抬头道。
“太后临朝,政出房闼,此本国家否运,全因太子幼冲,无可奈何也,书军国事权兼处分足矣,不宜去之。”
话音落下,丁谓的脸色顿时一沉,眼见着就要发难。
见此状况,王曾起身一拜,道。
“丁相公,我等诸臣方才共听圣人宣大行皇帝遗命,言犹在耳,何必再议?”
这一句话,将刘娥搬了出来,倒是让丁谓一时之间有些哑口无言。
随即,一旁的冯拯也道。
“王参政所言有理,丁相公何必执拗?”
冯拯虽是末相,但首相,次相,末相皆是宰相,本就只是排序之间有所差别而已,理论上来说,权力并无差异。
何况,冯拯的资历更老,说话也更有份量。
他开口赞同王曾的意见,其他的宰执大臣也顿时有了底气。
枢密副使张士逊紧跟着便道。
“权字若去,恐引台谏非议,还是写上稳妥一些。”
七人之中有三人都明确表示反对,而且王曾还抬出了皇后。
丁谓就算心有不甘,也只能不情不愿的点了点头,道。
“听你们的便是!”
“……情形便是如此,这些都是臣找了侍奉在旁的宫人打听到的。”
延庆殿中,雷允恭的话还在继续。
“……除了因增减权字有所争执外,王参政还说,淑妃娘子并无所出,虽助圣人抚育太子有功,然诸皇子皇女之母尚无所封,独淑妃娘子册为皇太妃,礼尊过甚,故主张此事当缓议之,不必载于遗制之中,不过,丁相公对此表示反对,至臣归时,仍在争执未有结论……”
雷允恭所说的淑妃娘子,指的是杨淑妃。
宋朝的宫城不大,但是,皇帝的后宫当中妃嫔却不少。
单说赵恒的后宫当中,有品级的妃嫔,就有十余人。
因此,除了皇后之外,很少有妃嫔能够独居一宫。
大多都是一宫之中分出不同的殿阁,依品级高低,居不同大小的殿阁。
刘娥是在大中祥符五年被册立为后,在此之前,她受封德妃,和她同居一宫的,便是当时仍只是婉仪的杨淑妃。
说起这位淑妃娘子,本是赵恒潜邸时的妾室,出身倒也算是官宦家族,其叔父官至天武军副指挥使。
最难能可贵的是,她性格柔婉,和刘娥居一宫时,不仅没有因为刘娥的身份而看轻她,反而和刘娥的关系处的很好。
后来,刘娥‘生下’了赵祯,很快被封为皇后。
但是,那个时候,她已经四十岁了,精力不济,再加上要辅助赵恒处理政务。
所以,在征得赵恒的同意后,刘娥便继续让杨淑妃和她同居一宫,一起照顾赵祯这个小皇子,直到现在。
所以,某种意义上来说,杨淑妃算是赵祯的养母。
只是,她自己的确没有诞下过一儿半女,这也是那句‘淑妃娘子礼尊过甚’的原因。
虽然说,赵祯是赵恒唯一的继承人,但是,在赵祯出生之前,赵恒曾有五位皇子,在他之后,还有两位皇女。
只可惜,这些皇嗣无论男女,全都幼年而夭。
唯一顺利长大的,就只有赵祯。
可问题就在于,这些皇子皇女虽然早夭,不代表不存在。
按道理来说,若要晋封,这些妃嫔的确应该排在杨淑妃之前,不过……
赵祯正在想着,耳边却忽然传来一道声音。
抬起头一看,却见不知何时,刘娥已经转过头来。
清淡的目光落下,却莫名的让赵祯感到一股压力扑面而来。
&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-->> 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(第1页/共3页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