克里斯托弗的制作公司一楼是办公室,二楼内有一间小摄影棚,是拍写定妆照或者演员面试用的,三楼是剪片室和资料室。
白奎因:“老哥,这都十点了,你这公司咋都没人呢?”
克里斯:“最近没项目,干脆趁着感恩节多放两天假,不然在这也是人心惶惶的。哎,等等,剪片室好像有人,正好给你看看哥拍的电影。”
剪辑室里坐着一个圆脸金发年轻人,带着耳机,正专注地盯着屏幕。
克里斯推门进去,问道:“又在剪摔角短片?”
“是啊,接了个小活……”金发年轻人摘掉耳机转过头来,一眼认出了克里斯背后的白奎因,“四分卫奎因,老大,你真认识四分卫奎因啊!”
经过克里斯的介绍,白奎因知道这个剪辑师是克里斯的小弟,半道出家的刚入行,名叫科洛夫,正是那个拥有白奎因比赛视频的摔角爱好者。
话不多说,先看片,科洛夫找出影片。
插入机器,播放。
片名叫《泽西男孩》。
主角出场,身份是泽西街头帮派的小混混。
主角在海滩和兄弟们汇合,打打闹闹一阵,集体出发去收保护费。
演员和对白都还挺到位的,相互吐槽的台词也挺有意思,有些青春轻喜剧的风格。
主角的几个兄弟中出现了克里斯托佛和科洛夫,制片方安插几个配角,无可厚非,姑且就叫主角团伙为主角帮吧。
头几分钟,已经阅片无数的白奎因就看出来,这部电影似乎在模仿约翰·辛格顿的《街区男孩》,从主角的经历入手讨论街头生活。
只是不出十分钟,剧情就开始跑偏了,在收保护费的地方,主角帮遇到了对头,忽然就开始拔枪对射,一场小规模的枪战竟然噼噼啪啪打了五分钟。
主角帮不敌,背着受伤的兄弟逃跑。
小巷里受伤的兄弟交代后事,絮絮叨叨两分钟的台词。
这时候白奎因已经一脸懵逼了,主角帮呼啦啦七八个人,还没搞清楚谁是谁,是啥身份有啥追求,这就折了一个。
后续的剧情果然是是兄弟伙帮死去的兄弟报仇,噼噼啪啪打仇家。
在海滩上打,在夜店打,在仇家家里打。
中间还穿插了两段感情戏,两个女性角色登场。
一个饰演被反派强迫接客的女子,后来被主角帮救出,和饰演主角帮的二号人物的克里斯托弗好上了。
另一个是主角帮某人的妹妹,被反派抓去当人质,救出后和主角好上了,话说这妹妹出来得也太唐突了,就两场戏,一场被抓一场被救,就这样似乎还是女主。
英雄救美,大仇得报,大结局结局。
后半段又有些像是在模仿八十年代的港岛枪战片,吴白鸽那种快意恩仇,这类电影白奎因也看了不少,很熟悉那个味道。
两种口味混在一起,味道真怪!
但是最让人诟病的是,由于使用了手持35毫米摄影机拍摄,整部影片一直处于微微晃动的状态,这活也太糙了吧。
最后一问才知道,克里斯只是挂了个制片的名头,实际都靠执行制片管理,也是韦德马克映像的一位员工完成的。
请来的导演主要是拍摄电视剧的,摄影、灯光、化妆、配乐、道具都是经常和韦德马克映像合作的电影人,特点是便宜,做出来的都是“行活”,对得起价格,但是不够好。
男女主和大反派是在演员工会招来的,女主还因为轧戏,没能参加前期拍摄,其他角色全是克里斯的小弟和朋友客串的,女二号那个被拯救的失足妇女正是克里斯的女友安洁莉娜。
怪不得配角们的台词功底那么差,还有人会对着镜头而不是对手戏的演员说话。
对此,克里斯的解释是,大家都想过一把拍电影的瘾,他不好拒绝,另外就是省钱啊,客串演员只管饭,不发钱。
拍摄地点要么是在不要钱的新泽西南岸海滩,要么是家族罩着的夜店,或者某个朋友的家里。
就这样尽量节省,最后算下来还是花了五十多万美元。
五十万花出去,回本遥遥无期,也怪不得托尼舅舅劝克里斯托弗赶紧把制作公司卖掉。
“这部电影怎么样?告诉你,剧本是我写的,当然还是请人修改润色过的,我不太懂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-->> 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(第1页/共3页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