做人,如果控制不了自己的欲望,那么就会成为欲望的奴隶,最终要被欲望所淹没。人之求利,情理之常,但君子爱财,应取之有道,如果放纵贪念,强取豪夺,只能让人唾弃,到头来更是得不偿失。
孔子说:“不义而富贵,于我如浮云。”孔子认为,“义”是一个人立足于世的根本。那些道德高尚的人重义轻利,他们必然会被世人所尊敬,而那些品行低下的人则多重利轻义,这样的人一定会被世人所唾弃。乍一看来,似乎在孔子的思想中,“义”与“利”是相对的,其实并非如此。利即利益、富贵,客观地说,没有任何一个人会讨厌得到利益,孔子也不例外。他曾表示,如果可以求得富贵,那么即使做个车夫也无所谓。不过他又强调,一个人无论对富贵多么渴望,但必须遵循一个原则——得之于正道。
由此可见,“利”与“义”本身并不冲突,关键是我们以怎样一种方式去得到利益。倘若摆在我们眼前的利益是符合“义”的,那么尽管去取便是;倘若这利益不符合“义”字,那么就不要被它所诱惑,而应毫不犹豫地远离它。有一个专做老红木家具生意的古董商,在一处偏僻的小山村里,无意间发现了一个十分珍贵的老式红木旧柜子。他惊喜万分,但过后不久,古董商开始动了心思。他先是与柜子的主人闲扯聊天,然后又假装在不经意间、小心翼翼地扯到了柜子上。随后,开价500元人民币准备购买。
山里人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钱,他把古董商看得直发毛。最后,山里人终于同意了,古董商一颗“怦怦”乱跳的心才算稳了下来。
但他马上又开始后悔了。原来,当看到山里人这么爽快地答应下来,他就觉得自己吃亏了。“根本就不应该出500元,也许300元足够了。”但是,还不能反悔,这样很容易让对方看出破绽。于是,古董商不死心地围着房前屋后细细琢磨。
“真巧,居然找到了一把脏兮兮的红木椅子!”他对主人说:“这个柜子实在太破了,拿回去也修不好,只能当柴火烧。”
山里人喃喃道:“要不,你就别要了。”
古董商非常大度地一挥手:“说出的话,怎能随便咽回去?这样吧,你干脆把那把椅子也送给我算了。”
山里人本来就有些自感惭愧,听他这样说,当然感激地连忙点头。
古董商笑道:“那我明天早上再来取这些柴火。”
第二天一早,当古董商带着车来装运柜子和椅子时,看到门前有一堆柴火,山里人走出来说:“您大老远地来一趟不容易,我已经替你把柴火劈好了。”
“后来呢?”有人问古董商。
古董商非常平静地从书架上取出一根木头。用右手做了一个“八”字形,原来,除了500元木头款外,还支付了300元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-->> 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(第1页/共2页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