、赵侯。”
“其中,大明的体量仍然是最大的,整体实力依然是最强的,直到如今,大明也有着数目最多的人口,数目最多的手工业者,数目最多的军队,数目最多的官僚队伍,数目最多的人才储备。理论上讲,只要大明重获新生,那么一切都大有可为。”
“东虏,自从己巳之变时,被老臣、秦国公、丞相等联手打残之后,就发生了巨变。那一战,满清真鞑子,一口气死了一万多壮丁,老臣在攻破盛京之后,又一口气杀了起码两万多老年、幼年鞑子,那黄台吉的酋长之位眼看就要不保。”
说到这里,王诩叹了口气,虽然他啥也没说,但朱慈烺却明白王诩想说的是什么,那个时候,东虏每天都在内战的边缘,满清之中对黄台吉不满者比比皆是。
理论上讲,那时朝廷若是操作得当,只需要一位策士,前去纵横捭阖,便可彻底将东虏瓦解。
可惜的是,由于崇祯的缘故,大明的注意力都放到了墨翟身上,给了东虏足足十好几年的和平时光,用以休养生息。
“黄台吉趁机改革,他大规模拉拢汉人,满汉一视同仁。从那以后,后金明面上就不分满汉了,甚至开始大规模汉化。他利用满清治下汉人的力量,来打压平衡满人,硬是靠着权术,自上而下的改革了后金。”
“虽然他的改革后患颇多,但在他还活着的时候,东虏是极为强大的。这些年来,东虏时常入寇,又吸收草原部落,时至今日,已经不再是当初的那个拥兵数万的地方政权,而是一个占据了半个高丽半岛,吸收了渔猎部族、游牧民族的汉化、缝合政权。”
“如今的东虏,光是正兵便有二十万之众。其中,满人五万,汉人十万,草原人五万。”
至于高丽人,他们的战斗力,放在草原、满清、汉人面前,真的不够看,毕竟是东亚怪物房,高丽其实也可以理直气壮的说上一句:不是我军太弱,奈何敌军太强了。
“至于李闯,如今他已经被丞相牵制在京城,进退两难。我预计三月之后,也就是崇祯十七年春,丞相便会出兵,彻底解决李闯。那时,丞相便会携大胜之威,对北地进行改革。”
听到这里,朱慈烺连连点头。可他很快就听到了王诩的叹息声,可这不是好事吗?
“丞相改革的决心我不怀疑,丞相改革能否成功,我也不怀疑,丞相的改革对大明朝有没有好处,我仍然不怀疑。”
听到这里,朱慈烺就竖起了耳朵,他知道,接下来的内容才是重点。
“然而,丞相的改革,极大的伤害了士绅们的利益。北方还好,这些年来,北方几乎年年大旱,又被东虏抢劫了几次,所以北方的士绅,能走的早就到南方去了,剩下的都是些中小地主,根本无力反抗丞相的改革,只要丞相战胜李闯,北边的改革一定会顺利进行。”
“可是南方呢?帝国除了北方之外,还有南方!”
“如今的南方,乃是士绅的大本营,甚至说句夸张点的话,那里究竟是朝廷的南方还是士绅的南方,都很难说啊!”
“丞相的改革,定然会遭到南方士绅的集体反对。改革越深入,南方士绅对他的反对力度就越强。有朝一日,南方士绅污蔑丞相,说他是反贼,说他想要起兵造反夺取皇位,老臣都一点儿也不稀奇。”
“到那时,南北对峙,甚至是南北分裂,都很正常。因为士绅们不可能干等着让丞相割他们的肉,也不可能接受丞相的改革,只要他们不愿意坐以待毙,那么殿下迟早有一天要做出选择。”
“那时,殿下是选择支持北方的丞相,还是选择近在眼前的南方士绅呢?有了士绅的支持,殿下才能顺利监国,才能变成实权监国,乃至于实权天子。可如此一来,丞相会放弃吗?丞相会因为殿下支持南方士绅而放弃改革吗?”
朱慈烺直接就摇了摇头。
以他对孔子的理解,孔子肯定不会因此而动摇。
“所以,如果陛下选择了南方士绅,那就等着南北战争吧。要么殿下带着南方士绅们,顺利击败丞相,要么就洗干净脖子等着丞相带领北方大兵,清洗江南士绅!”
“到那时,如果丞相胜利了,殿下又该如何自处呢?”
“而如果殿下选择支持丞相的改革,那么殿下觉得,以你现在的实力,真的能压制江南士绅吗?如果不能,殿下就要小心落水而亡啊!”
武宗正德,天启,都是落水而亡。不管皇室内部是怎么记录他们二人死亡的,反正史书上他俩就是这么死的。
说到这里,王诩并未继续这个话题,话锋一转,开始继续讨论当今天下的各大势力:“东虏坐拥二十万精兵,每次入关之时,却只能出动五六万大军,这不是没有原因的。”
“赵侯无恤,如今座下百万游牧之民,有拉弓射箭之士不下十五万。如今赵侯已经渐渐一统草原,开始慢慢的把目光转向西域之地,而黄台吉则是布置了至少五万大军,随时防备赵侯东出。”
“关中秦国公,坐拥关中之地,这些年来,不断建设水利工程,不断培养人才,在北地年年大旱的情况下,仍旧不断吸纳北地流民。如今的关中,有百姓至少一千五百万之众!”
“若不是秦国公一心一意要建设自己心目中的朝廷,不愿意和官僚、士绅们同流合污,光是关中之地的兵力,便足以吊打天下。可即使如此,东虏每次入关之时,也要留下至少五万大军,看顾后路,就是害怕秦国公给他们再来上一次。”
“此外,还有老臣的功劳。老臣当年为了更好的对付东虏,就占据了皮岛等地。后来,为了防止高丽半岛彻底落入东虏之手,便提前出手,占据了半个高丽。”
为了防止你投靠东虏,成为朝廷的敌人,我就提前把你给杀了,这样,你就不会投靠东虏了!
桀桀!
“如今,那半个高丽半岛之上,有着五万左右的楚军常驻,他们至少牵制了五万东虏大兵,所以东虏虽然有二十万精兵,但随时可以动用的机动兵力,却只有十万。能真正投入关内的,更是只有五六万。”
“如今的天下,确实已经进入了乱世之中。朝廷的权威,也一日不如一日。当年朝廷声势正旺之时,虽然谈不上一声令下,莫敢不从,但那时,即使是最猖狂的辽东军阀,也不敢明着违抗军令。”
“而如今,陛下下诏给吴三桂,让他派军来援,他都做不到,不仅仅索要大量开拔费,还各种拖延,直到此刻,朝廷也没有收到辽东军阀一兵一卒的援军。”
“若是辽东军阀的诞生,还能说的上一句历史悠久,原因众多的话,那江南的军阀,可就纯粹是朝廷威严不在的结果了。”
“那左良玉,当年便养寇自重,故意放过李闯。后来更是拥兵自重。去年,他向楚王要兵员、粮饷,楚王不给,他便直接发兵掠夺武昌,当地士绅也好,朝廷的漕粮盐舶也罢,都没有逃过他的毒手。”
“抢掠之后,便直接来到九江,拥兵二十万观望自保。后来张献忠克武昌,朝廷严令他出兵,他才在张献忠入蜀后,出兵收复武昌。”
“如今,坐拥三十万大军,以抢劫为生,武昌都不知道被他祸害成什么样了。就这,东林文官还在力保他,称之为朝廷栋梁,哪有这样的栋梁?”
其实,以上这些,还不是左良玉真正的丰功伟绩。他最有名的举动,尚未发生。
在原本的历史上,北京城被李闯攻占之后,左良玉更加无法无天,祸害的范围也从武昌一地,扩大到了湖北一省。
甚至一度起兵造反,自称清君侧,邀请总督袁继咸一起造反,袁继咸不从之后就被害死了,沿着长江想要顺流而下,攻打南京,那一年是顺治二年。
然后他在清君侧的路上病死了,他的儿子则是带着左军余部,投降了满清。
军阀!
汉奸!
反贼!
虽然王诩并不能预测未来,但以他的智力水平,观察左良玉的过往之后就明白,这是一个真正的大军阀,一旦逼急了他,肯定是个无所顾忌的主儿。
虽然王诩口口声声说,如今已经是乱世了,但实际上,天下士绅,尤其是南方的,眼里还是只认大明朝。
天下间,忠臣良将仍然数不胜数!
“殿下有信心,带着五千北军,万余北地勋贵,压制南方士绅吗?殿下有信心,对付左良玉那三十万乱军吗?若是东林党以左良玉为靠山,事事与朝廷作对,殿下有解决他们的办法吗?”
“若是没有,不妨听听老臣的想法。”
“若是殿下愿意,今晚便会有传遍江南的谣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-->> 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(第2页/共3页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