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司与开封府的效率很高,午时延英议结束,下午李穀与袁鳷便带着一群僚佐,抱着数摞案牍,前来皇长孙府拜访。
郭宗谊早已换了身月白常服,缓步走来,倒似陌上公子,自画中走出。
李穀年近五十,进士出身,累三朝计相,却生得高壮雄伟,擅骑射、好任侠,比旁边武将出身的袁鳷高上一个头,更像一个大将。
见过礼后,郭宗谊请他们落座,余下僚佐皆偏殿奉茶。
“二位动作倒是快。”郭宗谊似是见了老友一般,笑着逗趣。
李穀拱拱手,也打趣道:“今日延英议,方知殿下忧民情切,不敢不快。”
袁鳷只陪着干笑了两声,神情颇不自然,也不知延英议后挨了谁的骂,此刻姿态极为恭谨,小心的奉上一卷厚纸,道:“殿下,此乃开封舆图,请您过目。”
郭宗谊示意张巾吴深将图挂起,缠线松解,一座繁密大城徐徐露出,而袁鳷早已将要修的罗墙在图中圈起,他按比例算了算,工程量并不大,确如袁鳷所说,数万民夫,旬日可成。
可流民远远不止数万,沧州所报数十万,是打了折扣的数字,就算除去一半不愿来京的,也有十数万人口将要安置,若仅以修罗城墙事代振,肯定不能尽全功。
想到这里,他转头问李穀:“朝议时,李公曾言国家待办工事及多,那除了修罗墙的事儿,还有哪些?”
“不敢称公。”李榖忙道,接着又面露难色:“有是有,但掌土木工役的是工部,这工部……”
“工部在王峻手中是吧?”郭宗谊直接点破道。
李榖与袁鳷笑而不答,郭宗谊又想了想,道:“既然都在工部手中,我们便自己找点事儿干,三司是不是有个修造案,职掌与工部的工部司相同?”
“正是。”李榖答道,“只是修造案目前有职无权。”
郭宗谊点点头,道:“流民至京,不能与开封廓、野百姓混住,当新建一城以安置,二位以为如何?”
袁鳷当然不会反对,非亲王知开封府,那就是个干活的。
李榖听出妙音,喜道:“臣以为当建新城居住,开封治下,已无闲置宅地安顿如此多的流民,不如重新选址,再建一城,以方便集中管理,节省人力物力。”
“如此,我明日上表时便请修造案督造新城。”郭宗谊道。
“谢殿下。”李榖下拜。
三司权重,如今已管财赋、盐曲、军需、马政、营田、府库、祭物,还管一些司法,如果再加上城池土木,那俨然就是一个小六部,九寺五监的职司也占了一些。
郭宗谊摆摆手:“都是为了办事方便,以免掣肘,我们来图上找找,安置流民之地吧。”
说着,便来到舆图前,建新城之事合情合理,又有李穀支持,他倒不怕郭威不同意。
袁鳷执碳笔在图中圈出一小块,他指着位于开封东面,那淡细的小圈问道:“不若在此?皆是无主之地,往东北可连封丘、通澶州。”
郭宗谊没有立刻回答,问向李穀:“李相以为如何?”
李穀用手指着开封以南的土地,也没有直接反驳:“此处方圆百里的土地多是无主,且是坦缓平原,西临蔡水,漕运也方便,不若建在这里。如今东京城小,已是捉襟见拙,数年内便要扩建,届时可以往南与新城相连,城墙一拆一围,则成一个泱泱大城。”
说完,他与袁鳷一起看向郭宗谊,等着他点头。
郭宗谊却想得更远一些。
袁鳷武将出身,是出于军事武备的角度着想,安城于东北,以巩固京畿防务,开封毕竟无险可守,只能靠人来填,将大量的人口屯在周边,一来便养军队,二来易补兵源。
李穀身为计相,则是立足财贸,开封城四方辐辏,水陆通会,且时向隆平,很快会繁荣起来。
&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-->> 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(第1页/共3页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