卓大军最终买了大概400尾草鱼和鲫鱼,这是加在一起的量,一尾平均下来5分钱,花了20元钱。
鸭苗到底没买,一来动静过大,二来家里也没有多余的人去喂养这么多的鸭,所以选择了不需要怎么打理的鱼。
然而,只有卓琳知道,稻田养鱼其实也是一门技术活,并没有卓大军想象的那么简单。
但她也看出来,卓大军已经做好了让它们自生自灭的准备,事实上不止是鱼,就连稻田里的稻谷,也是看天吃饭的,没有农药的年代,单靠农家肥是远远不够的,稻田病虫害还挺严重的,这也是造成产量一直上不去的主要原因。
后世的产量虽然上去了,但人类间接吃的农药就多了,这些额外的成本,其实是和收获成对等的。
稻花鱼虽然肉质鲜嫩,拥有别样的风味,但是在养殖的过程中,也需要克服与传统水稻种植的矛盾,比如晒田,施肥、喷药等等,种植水稻需要一周左右的‘晒田’没有水,鱼儿怎么办?
而且稻田养鱼还不能使用化肥,都用农机肥或者农家肥,对施药的要求比较高,尤其后世都是机械化收割,对稻田的平整度要求也高,而为稻田养鱼而挖的水沟、鱼坑、排水沟,就大大增加了机械化的难度。
所以后世稻田养鱼逐渐被蟹、泥鳅、鸭子所取代,当然,这也是稻田养殖的一种模式,全靠主家怎么想怎么做。
这些额外的话,在现实达不到的情况下,卓琳是没有必要说的,你跟他们将农药化肥,他们可能听说过,但现实却要到70年代末之后才逐渐被农民们知晓的,甚至刚开始还没有人用,认为价格高,收益不成对比,所以,什么都需要一个循循渐进的过程。
400尾鱼不算少,平均投放到四亩地,平均每亩地百条尾鱼,这些鱼要是都能活,到时候也可以变卖出不菲的收入。
有人看到他们家买鱼苗,就过来问,卓大军将从农技站打听来的消息,告诉同村的村民。
老百姓都喜欢跟风,但也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个条件去这么养殖,所以有人买,自然也有人选择观望。
在卓大军出去工作之前,他们家存款也下降到了四十多块钱。
不过日子都是越过越好的,他现在有了正式工作,村民羡慕,家人踏实了,他自己也攥了一股子的劲儿,钱必然会越存越多的。
6月28号左右,逐渐开始交公粮了,他们家六亩地产量在1560斤,却要交出去40-50的公粮,六七百斤,余下的粮食你可以自己存起来,也可以交到粮站,但是交到粮站,每次去取的时候,是要收取一定的手续费的,这都是后世八九十年代的方式,没想到应用到六十年代了。
 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-->> 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(第1页/共2页)